小说阅读网

小说阅读网>我,薯条,苏联英雄 > 第157章 命运的巧合(第3页)

第157章 命运的巧合(第3页)

所幸,这时前往“俄国帮”控制地区的“燕双鹰”即时传来了,关于三方势力持火器对峙的消息,才让“小二”的剧本没有就此破裂,

“哦,我怎么听闻,你们的管事带人去闹事了?”

听到“小二”在出门的位置点破这点,投机者们也就不再讳言,几番拉扯之后。

“小二”对于犹太商人散装特性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截。

不过,虽然知晓了很多犹太商会内部消息,“小二”也还是想不通,为啥能搞出巧妙的核心层在背后操纵一切架构的商会管事,会短时间内上头到干出,解散外围组织,带枪与人火拼的不理智决定。

而有相同感觉的则是,本来想和几个小混混接头,现在就在三方对峙现场隐蔽的“燕双鹰”。

说实在的青帮袍哥火拼这种场面,“燕双鹰”也是吃过见过的。

但是维尔纽斯老城这三方势力对峙的发展属实是让“燕双鹰”看不懂了。

明明刚开始,三方对峙的过程,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缓和迹象,甚至原本刀枪相向的三方,已经有了坐下来谈的操作。

按照常见剧本,和“燕双鹰”对于三方动手情况的微妙感知,达成妥协只是时间问题。

但不知道突然发生了什么,在枪都没走火的情况下,三方的火拼突然开始,又在各自拖走几个受伤人员后突然结束。

荒诞的局势快速发展,让再次碰头商量对策的“潜伏”三人组,现在对于“巧合”二字的说法都有些PTSD了。

因为不仅事件的开端是,三个人各自从三波人嘴里听到,但却都没有找到一丝证据证实存在的,所谓“小混混绑架了一个贵族小姐”,显得很荒诞。

事件的发展,也是极为荒诞的,一个小时前还显得“力量不俗”的三方势力,突然就“解散”了各自的外围力量。

再加上,明显就是更大风暴前宁静的,三方势力核心力量对峙过程的离奇经过。

让相互交换了一些发现细节的“潜伏”三人组,就算真的想用“巧合”来解释,也无法将其中的逻辑理顺。

这TM!

“潜伏”三人组,突然觉得,之前看起来不靠谱的薯条君,在挂断通信前说的最后一句话——“都TM什么有的没的,要不都突突了算了”——真有道理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(一些解释:

1、维尔纽斯旧城区

作为中世纪伴随立陶宛大公国建立,兴起的前东欧最大城市,其旧城区理所当然的是一个堡垒形制的建筑区,这是维尔纽斯城内几个势力,在面临兵祸时都挤在这里的原因。

而且由于维尔纽斯地区人口,算是此时波三小地区少有的密集区,整个城区规模超过100平方公里(以现代规模推算,不包含周边卫星城)。

所以从如此大的城市中,挤到了不到5平方公里旧城区的几个势力,在最初能做到几乎“相安无事”。

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原有居民大部分已经踏上逃亡之旅。

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,虽然城内的三股主要势力,现在分别站在亲俄、亲德、投机三种立场下。

但在战火真的烧到眉毛前,在整个维尔纽斯地区势力分野里,这三股势力都要算进摇摆投机派。

因为坚定的亲德派——比如“立陶宛自由军”已经是到前线喜迎王师了。

坚定的亲苏派——比如苏联建立在维尔纽斯的管理机构,相比历史中的仓皇情况,在薯条旅带来了足够的缓冲时间后,也已经带着机要疏散了。

2、关于人口数量的严谨性解释

之前作者提到的此时维尔纽斯城区可能有30万人的说法,是纯粹的个人推测。

主要依据是据称1931年维尔纽斯有二十万人,而二战中在维尔纽斯的※※隔离区遇难的人数可能超过25万人,以及现如今维尔纽斯人口近60万人。

所以,作者认为,即使由于薯条旅的存在,在战争爆发时有更多当地居民在战火烧到维尔纽斯前就离开了。

但是由于从立陶宛南部,更靠近波兰和德国位置的人口密集区逃难过来的战争难民更多,维尔纽斯地区的人口还是出现了大规模膨胀,并让维尔纽斯成了薯条君当前走过的战场中,人口最稠密的地方。

这也是“潜伏”三人组和鸟人控制的德国特务,进入其中,根本不会引起额外注意的关键原因。)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